|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本帖最后由 hijames 于 2015-8-31 20:07 编辑 4 B8 \. k9 Y- `( D2 w( r8 h# x4 q
- h' A# w% X; |/ k3 N! |ЩЩЩ
- g/ v) H. |: X+ {因近年来承蒙邻居照顾,年逾八旬的张老伯将近14万元钱送给邻居小方。之后不久,张老伯被医院诊断为患了老年痴呆症。张老伯的儿子小张得知后,以老人年迈痴呆意识不清为由,起诉小方要求返还钱款。日前,杨浦法院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经审理后法院认定老人的赠与行为有效,这14万元继续由邻居小方代管并照顾老人之后的生活。
; T9 E8 X( [/ y8 Z" v
( [+ C& t% r) {) W: ]1 T+ A 帮忙翻墙开门邻居结缘数年
7 Z5 `" a. N0 l/ F- K% U: O6 k. ~- m( A, B/ b
2003年末,独自居住在杨浦区中原路某小区的张老伯回家时,发现竟然忘记带钥匙,无奈之下想到与自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准备爬墙翻进自家。
6 ]% }6 j1 k2 S. a0 f
" w& v" U$ I& L* ~% X; Y% u 邻居小方开门后,发现敲门求助的是隔壁的张老伯。想到张老伯年事已高,若翻墙太危险,小方二话不说便翻墙爬进张家,帮张老伯取出钥匙打开了门。
9 ?! L& F+ n: s
d$ v9 C& m) N# ?. d 这次意外,为一墙之隔的两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后来的交谈中小方得知,张老伯膝下只有一个独子,但儿子成家后对老父缺少关心,当时已近八旬的张老伯平日还得独自料理生活,十分困难。1 X/ Y6 h5 n8 S* }2 }8 c4 ^. m
4 p! y9 e! Y' }6 `6 \* w 于是,30多岁的小方时常去关心隔壁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为老人做饭、打扫卫生、拉拉家常。后来小方搬到附近其他小区居住,也一直对张老伯照顾有加,逢年过节还将老人接回自己家中团聚。
" O& W- g3 \& C0 p a6 D9 U, u% G3 K% M I
老人转赠财产儿子告到法院7 Z1 {' |& f5 E* q! A1 \& J
$ O7 H7 S7 f, o3 l5 E5 p 对于小方的好意,张老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每当有居委干部上门慰问,张老伯都会称赞和感谢小方对自己的照顾,甚至写下数份遗嘱,均称要小方为自己养老送终,同时自己去世后将所有财产赠送给小方。 2007年11月,张老伯叫上小方一同前往银行,坚持将近14万元存款转入小方的账户。
8 d' X" n3 s: V- _0 n$ x2 N, r/ Y5 `# @6 [! a* C( t+ \
谁知2008年4月,张老伯被医院诊断为老年痴呆,生活已无法自理。为了让老人获得更专业的照顾,张老伯的儿子小张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将他送去了敬老院。就在这时,小张获悉张老伯将14万元存款转赠小方的事。5 l" u! K- B7 N5 o9 o& \0 f
: ?5 i% v! G, c% }/ T
小张认为老人转赠14万元存款之事是一本“糊涂账”,于是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小方告上法庭,要求法院认定赠与无效,返还这14万元存款。7 O: {! r: v. q0 Q+ l/ A$ Z
) C) l/ Z s! a$ y6 P 多份证据显示财产转赠有效/ O! Z" H/ w* ~' _, S6 t
. }& c+ x- u% t. }
有专业人士认为,轻度老年痴呆症状并不会导致完全丧失行为能力,因此即使张老伯在2008年4月丧失行为能力,但不能就此认定2007年11月时他已不具备行为能力,不能证明老人赠送钱款时“意识不清”。
* @8 _1 F% }; ]* H: S% R
6 x0 p6 O$ i8 D B1 h 在老人与小方交往的数年中,曾多次用书面形式表达了儿子弃他而去、小方却给予他极大安慰和帮助的想法,并要求小方为其养老送终,今后将财产全部赠送给他,任何人不得干涉。老人最后一次出具《赠与遗嘱》是在2007年10月28日,全文200多字,均为老人自行书写,行文流畅,逻辑通顺,此时距实施赠与行为不足20日。
8 }# V6 d, h, v) y* \4 c
9 v- R( n' ~: P5 [. R. V: C7 { 综合种种证据,法院最终判定张老伯的赠与行为有效,不支持其子小张的请求。
3 z4 B' l. U* s" m
5 V) a4 e& `! ~# v K% B ◎记者手记
# o/ a W* i2 c$ N& H, c' k" U/ p3 p! h8 i& L& d
善良值得回报5 p4 m/ Y8 W# G I
$ C* q; J* d* c4 _9 M7 X' l □记者 范献丰 G7 L. c' ?7 i4 g
$ }0 J) ^3 w, V# ~* J$ q
我们年幼之时,父母给我们讲述最早的童话故事,无论古今中外,每个善良的主角在故事结尾时总能收获幸福。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时,同样也会将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听,让他们知道善良的人终将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灌输给孩子纯洁心灵的第一项品质——善良。; U" w: Z3 p& ~" k) H
* e1 y4 L: E) K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容易注重 “利益”而忽略了 “品质”,但我相信这种为我们代代相传的 “品质”,依然有其无与伦比的价值,甚至这种价值在当代社会,会更直接地表现为 “利益”。6 \9 N5 a8 L! q, q
: v8 `- g- x8 @- H o9 @ 耳闻过多起老人将财产转赠给照顾他们的保姆、邻居、居委会、志愿者的故事,如今这样的故事又多了一个。2 \2 S" c' w5 K' k: \5 {1 i
+ h9 g0 {2 D8 K; l; x 在这样的故事里,大多数子女都认为,父母的财产留给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但他们或许忘了,子女照顾父母同样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在推卸一项义务的同时,也丧失了一项权益。反倒是小方这样的 “外人”,在照顾张老伯时并未想过有一天要获得张老伯的财产,却最终获得了一项意外的 “回报”。
- d1 h8 I7 R; R/ B" V
: ~; h$ J N$ | 与其关注老人的财产,不如善尽照顾的义务,无论对年迈的父母,还是对周遭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善良除了可能收获 “利益”,还能收获更打动人心的真情。2 G+ k2 R" H6 z+ z
ЩЩ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