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请心理学研究生
2 V0 J! R2 V M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9 N7 y" p3 U5 {. A: D" u! H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 W* k9 Z; r5 N- Q. v( Z( O" d; ^$ I# U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S1 s! \& `. k! n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4 s# ~8 ~. X4 M1 e% k0 M3 S# O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H' ]! a% @. x" y! a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但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2 b# { |+ R" |/ V$ L6 N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0 [! }- |! C- eB$ H, T1 u5 C, N9 K. q! u$ ?
父母搞不懂
& C# I: ]0 {; K9 x* ?% l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9 g) H, B; L9 ]/ [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1 I0 ~% L. I/ E; _& X1 C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3 z+ W: ]8 u7 {) K( B; V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b$ d& A6 L/ Q5 b2 l* F, I' m+ b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4 a. a- r9 q h! L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9 m! N6 _0 ]( X" G8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 g! y. }# d, {- ]- P5 ^2 G, P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两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7 D& j. `; }/ D( Q7 T& A“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v/ k* T- |: l* y7 C2 a) _. K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5 u0 a Z2 v. `: l“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 O7 c. l9 x" N6 M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 z2 U5 O7 P. i( X) y8 l+ @/ i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 `3 h. {- \/ f+ x“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红星新闻记者反问。
* G- u( z9 L3 w5 t$ q0 N“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9 n2 M* ?' K! ^1 d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 V$ I+ B7 G#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 n5 X' i6 ^4 U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 J& A" \6 Y- W5 j3 Q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 Y: P j8 l+ g“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a: p) z5 a' U, R' _8 A4 B" L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1 w3 _: e' H' G0 L3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 G" t) u8 s- y+ G4 L) l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 r1 S* `8 _% A& F' Q) f( R( l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
5 U3 [; a3 l; i$ I2 l: U \. {+ n9 o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0 a8 n+ |8 b$ |& g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 r. D, O2 c5 Z& X( F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 ]) ?! j4 R) X. i4 V7 n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 H8 \; B: ~5 w6 g: u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 g& B/ `; k7 T5 k) DC
. h! {. g5 I- v1 B寻因反思+ B. m8 T. @; }0 }. x
总以大原则要求他7 \" j8 w V+ P+ c3 d+ Y7 e, ~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4 D. E; j3 t5 v( q' q& h/ C$ x( O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K4 {7 H R1 @6 U# [# V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 b1 f: ^0 R2 c6 }8 y' b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从来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语,他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就在大院里,衣食住行基本都不用操心,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难以适应。
0 y% {! r5 k% y) p2 p3 U)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提升,“之前他有顺拐(走路同手同脚)的问题,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硬是要练回来。”但其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说得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得少,还是会影响发展。”* |2 D7 a. E4 c ^
红星新闻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2 v% Z/ t4 p0 ?3 T2 z# E9 j5 Z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n7 [+ j5 F* v& I P5 ?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4 L+ c# r8 g& t - l$ \ U0 w) G
. c/ F: D ?4 K% G9 e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 K4 W0 C9 B8 Y8 `: d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6 g9 ~; m0 a; ~( { E: w1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