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如果宝宝胆小、怕生、依赖,家长是不是特别头痛呢?看看你家宝贝有没有这5种症状,如果有,就说明宝贝有了一定层度的依赖症。( K D( k2 ?+ p% s4 @
表现1、害羞8 w( t# Z6 e+ H7 Q3 R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 g8 P! E& S/ ?1 j7 s& d, ? 儿童心理分析: j" Q0 I0 n. U3 z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5 J7 ]/ l! \/ s& {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 h I @& J0 u/ ~" Y/ [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4 v: d0 R8 c6 g2 v0 u- C9 S
表现2、缠人3 o! y0 Q% ] N# K& ~% B7 X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F! H! i8 L7 z, q) |8 k g
儿童心理分析:
2 T& [. Z* a3 v, S4 \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1 w0 L' ?: V; P( [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 g2 h$ ^3 u8 k1 _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 y" ~! j+ }, r+ |9 j0 N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8 w% j8 S( Z( S/ G
表现3、恐惧
! J% d6 G( i9 c3 w7 m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 h6 w1 g& P9 I1 |6 c! G 儿童心理分析:
1 {0 c# Y, N1 u' @& e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3 N% w( b7 N8 u$ O9 E* l" N% \1 J) T" p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 I! }0 v/ a# u8 {- c: T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X' a! I% P* ^* \ 表现4、不合群7 I- [ W& T! Z/ G8 I! K! V! T6 d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 ~) r7 i* c3 r 儿童心理分析:
; s' c( Q% _5 X7 R% A9 E7 b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 c7 H- s2 `( d! O4 _3 H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 g7 X7 W, T) i; c$ r7 v8 Z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A$ j: F& h" ~2 ^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r" ]( p7 l' t9 p5 z3 A P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 e& Y. Y+ V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r( ~" h. h# o0 |( z) J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 l, v! P I# D; v% t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L; J* h2 H6 }) l1 L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4 H3 k4 z# s& c& o/ S/ m5 X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0 R" D- J6 Y6 _ N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0 \; l: s7 e/ V: t% ^# X: a( [. C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 Q: b: e( z6 A h, k+ t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8 ]2 [" |+ j# X1 G6 T 表现5、重复- d& b- q) k5 z, r$ u: }! {. `; y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f3 `8 A8 b0 E0 P" J
儿童心理分析:
. L! _+ ]; E1 f/ L7 n9 `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B5 J; h3 f0 A9 } D: p$ z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 T( j- w& t4 e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2 _) N- x- s& a5 x) D* ~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