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环球人物杂志
$ ~; h# Y% n; O$ D. s3 Y

) E- H% V' `. ]8 C7 B5 n3 N5 B9 K
! ~1 G$ k+ ]; J7 h1 L1 C2 u% h; F1 N( `/ I5 c7 J
“坚忍号”的极地探险之旅,能以无人遇难的奇迹结束,靠的不只是沙克尔顿“神话般的领导力”,更是全部船员的通力协作和团队精神。
|作者:郑敖天
|编辑:于冰
|编审:苏睿
“招募船员:
航程危险,薪水微薄,要忍受连续几个月的极夜与严寒,不能保证安全归来。若能平安归来,荣耀和声望必将纷至沓来。”
这是一封发自100多年前的招聘书,发出者是英国极地探险家恩斯特·沙克尔顿。当时,他正准备驾驶“坚忍号”前往南极冒险。
然而,“坚忍号”没能挺过恶劣的天气,最终沉船。
2022年3月9日,考古人员在南极冰川300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停留38821天的“坚忍号”,船上的金色铭牌——Endurance(坚忍号),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
2 F$ l9 c3 C# G0 q! {$ x
7 M; ^ Q" h. w a4 s, w3 d
* P- e1 J! O0 \* K+ t% ~% F2 Z7 |; r·“坚忍号”船头。
有人说,古老沉船“坚忍号”的背后,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极地远征,更是人类在黑暗中与寒冷、绝望抗争的极地求生的史诗。
, V: _5 d# g- n7 H# L6 j) K4 L

+ u6 i( F- X4 Y6 |( U
x: w, s g3 X冒险家的欲望上个世纪初,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居民、未被开发的大陆,被称为“人类最后的边疆”。
同时,那里也是探险家的“游乐园”。
为了获得“征服南极”的称号,无数探险家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前往南极,拉开了“南极远征时代”的序幕。沙克尔顿,正是这些勇士中的一员。
0 v9 k# T' @7 {& q
" M! g/ I0 _, H3 f- `! Y0 u: R+ o( Z& `8 [
. _" y" g; b- E' M5 d0 J- z! X; ?1 E& |·沙克尔顿
从1907年到1909年,他曾三次前往南极,多次刷新人类南极探险的纪录,也让他成为全英家喻户晓的英雄。
可沙克尔顿对此并不满足,他想要拥有更多的“第一”,并定下更加野心勃勃的目标:他不但要抵达南极,还要成为第一个横穿南极洲的人。
单凭沙克尔顿一己之力,很难完成这个目标。他发出广告,想召集一起前往南极的人。最终,他从50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27人,有医生、气象学家、厨师、摄影师和商贩,组成了一支“沙克尔顿探险队”。
在英国学术界和军界的支持下,1914年8月8日,“坚忍号”载着沙克尔顿等人,外加多只雪橇犬和一只叫“坏脾气女士”的公猫,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驶向南极。
' _* x0 R/ q7 t8 Q& z+ @* f
6 n0 f. w. o+ a+ K2 [" F# B1 j9 s/ G7 N( q9 M* s- b% `! A
·在船上的沙克尔顿。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出航不久,恶兆开始显现。
1914年10月,探险队抵达南乔治亚岛后,岛上的捕鲸人警告过沙克尔顿,南极海域当年的寒冷气候前所未见,探险队应推迟远征日期。
此时的沙尔克顿已失去理智,谁也不能阻挡他成为横穿南极洲的“第一人”。他甚至对大家说,“宁当一只死去的狮子,不当一头活着的蠢驴。”
他还坚信,为极地航行专门打造的“坚忍号”,能够冲破浮冰区,探险队在夏天之前可以抵达南极大陆。事实上,木制船体在坚硬的冰川面前,脆弱不堪。
很快,捕鲸人的警告得到了验证。从南乔治亚岛启航3天后,“坚忍号”遭遇浮冰区。此时距南极大陆还有近2000公里。
船长兼导航员佛兰克·沃斯利,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导航大师,也有着渴望“征服南极”的野心,并与沙克尔顿成为朋友。在沃斯利的指挥下,“坚忍号”在险象环生的浮冰区中航行了3个月,船员也视他为此次远征的灵魂人物。
' T G0 e# A% {9 T
6 P# f! p: z7 p
- o; h: X& y/ D) T7 {% i/ l/ m
·沃斯利船长。随着浮冰越发密集,船员们不得不经常下船,用冰镐和铁锹砸开浮冰,为“坚忍号”开路。沃斯利也开始意识到此次远征“凶多吉少”,但又不想放弃这个机会,选择继续向浮冰区推进。
这一决定,最终置“坚忍号”于死地。1915年2月15日,艰难前行的“坚忍号”再也无力挣脱浮冰的束缚,被冻在了冰面上。
3 v: b8 Y" K! q) [ a( E7 U
' @4 H7 o# j* P9 N l# V# ~
# K7 b9 s9 q5 O, R" \+ X) Z. P- H; F! z
·陷在冰中的坚忍号。
面对被冻得纹丝不动的“坚忍号”,沙克尔顿也不得不承认此次远征失败,命令队员就地扎营,等待夏天浮冰融化。
“沙克尔顿探险队” 还没有踏上南极大陆,就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6 E; W) D- E1 L( F5 z0 a5 c& ]
/ r4 `4 c/ a) V0 X, I
: U6 R+ R- N! C: H0 Q绝望和内讧交杂
在不见人烟的冰川中,人类的恐惧往往来源于绝望。
沙克尔顿一开始,认为“坚忍号”的补给充足,可以让探险队支撑一年多,船上的蒸汽机也可以保证取暖。当时的南极正处于极夜周期内,持续数个月的黑暗,足以让人丧失时间概念。
渐渐地,探险队成员的耐心和理智也在面临严峻挑战。
在队员面前,沙克尔顿尽可能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回到船长室,他向沃斯利坦白了自己的担忧:“坚忍号”每天都在遭受浮冰的挤压,难以撑到夏天。这意味着探险队必须做好弃船的准备。
沙克尔顿的担忧逐渐成为现实:在浮冰的挤压下,船体出现了裂痕,海水慢慢渗入底仓,蒸汽锅炉瘫痪。失去了热源的“坚忍号”,内部温度急速下降到零下26度,无法再供人居住。
e) L V+ z" B0 t' H

# A5 `; t& D. E% B6 J$ C( u) X: r
·被浮冰挤碎的坚忍号的残骸。1915年10月27日,在被困257天后,沙克尔顿下令弃船,带领全员在未结冻的冰面前行。
探险队放下三艘救生艇,由于空间有限,他们只好放弃大量的补给品,带上了必需的物资。更令队员伤心的是,沙克尔顿下令枪杀了“坏脾气女士”和几只身体虚弱的雪橇犬。他的理由是,之后的旅程将异常艰难,不能带上累赘。
6 t( F& p3 Z4 d, z# g; Q
" l) G! d: \ ~& D' F; L
' \: U# Q; f+ C' Z& W+ Z1 x/ r6 b1 d9 n D
·和船员们一起生活的雪橇犬。
在悲伤中,“沙克尔顿探险队”再次启程。大家拖行着重达两吨的救生艇,在刮着寒风的黑夜里艰难前行。有时,他们一天只能前进1至2公里,还要提防脚下漂动的浮冰,出现“原地转圈”的情况。
没多久,随身携带的口粮也用光了,队员不得不杀死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雪橇犬。与此同时,他们对沙克尔顿充满了不满。
12月27日,在一名修理师的领导下,船员开始罢工,要求罢免沙克尔顿的队长一职。被惹恼了的沙克尔顿也拔出手枪,威胁众人,要把罢工者“正法”。
最终,在沃斯利的调解下,罢工者不再提罢免一事,探险队在短暂休息后继续前行。在断断续续走了160公里后,濒临崩溃的探险队看到了未结冰的蓝色海面。
# w! y' z- R, l9 N6 p* V
5 v' R# [3 B2 g3 d8 H# e
?3 x1 ]* e3 T: p* O6 c* W2 n0 @·在冰上拖运救生艇的船员们。
( I, H7 ] I! ^% `" M+ R
: ?% p9 [7 [; b* \2 I* ]* x0 M: r; Y
_7 c1 ~4 U$ D6 S" z7 f7 ~- `最伟大的失败重新回到大海后,探险队乘救生艇抵达了位于南极洲北端的大象岛。这里栖息着大量的海豹,可以为探险队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但偏离航道的大象岛不是固守待援的地点。沙克尔顿决定与沃斯利一起,带领4名船员乘救生船,回到1300公里外的南乔治亚岛求援。
这是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探险队的三艘救生艇都已受损。再加上变幻莫测的海况,很容易导致求救小分队有去无回。
沙克尔顿还是决定赌一把。
他命令大家,将两艘救生艇上的部分木料组装到第三艘救生艇上。1916年4月24日,求救小分队从大象岛出发,驶向南乔治亚岛。
# m, o% x# ?2 g+ g$ H* }
1 J6 v* y7 h2 I% \$ E$ m2 P% u* W% b! z9 i; p( D) s
, b" ]; k7 j; |
·在象岛上,剩下的船员们向前往南乔治亚岛的沙克尔顿一行挥手告别。
距沙克尔顿后来回忆,求救小分队出海不久,就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大海浪。海水灌入船舱,污染了出航前准备的两罐淡水,也浸湿了船员的羊皮外套,这让舱内的温度陡然下降。
最致命的是,乌云笼罩数日,让沃斯利无法使用六分仪做导航,只能依靠洋流和航海经验把握航行方向。
或许是沙克尔顿“命不该绝”。在恶劣的海况中漂流两周后,一行人看到南乔治亚岛的山峰。登陆后,沙克尔顿等人又用了5天时间,横穿南乔治亚岛,抵达当地的捕鲸港口。
当这几个形容枯槁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在当初曾劝阻探险队的捕鲸人面前时,对方被吓坏了。过了好久,人们才发现身穿破烂外套、毛发蓬乱的“野人”,竟是一年多前威风出航的沙克尔顿。
在捕鲸人的帮助下,沙克尔顿一行人通过电报联系上了英国方面,得到的却是噩耗,在他们失踪的一年多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政府无力派遣船只,去救助还困在大象岛上的船员。
! q" I/ V4 ?& l- W
+ u. K- I- m! F) C* L: W/ p
9 \$ Q h* Y" X8 ^7 z$ J0 |·船长沃斯利用其高超的导航技术,帮助船员脱离险境。沙克尔顿始终放心不下陪伴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此后的5个半月里,心急如焚的他曾四次试图搭乘船只,前往大象岛营救同伴,却都被浮冰阻拦。
1916年8月30日,留守在大象岛的船员们正在准备午餐,忽然发现地平线上有一个模糊的影子——那是沙克尔顿搭乘的智利捕鲸船“曙光号”。岛上的摄影师,用最后一卷胶卷,记录了“沙克尔顿探险队”获救的时刻。
此时,距“坚忍号”从英国出发,已经过去了700多天。在与严寒、饥饿和黑暗对抗一年多后,探险队的28名成员全部安全回去。
获救之后的成员们,大都回归了平静生活,唯有沙克尔顿对南极日思夜想。1922年,他再次前往南乔治亚岛,准备启动新的南极远征。可惜的是,就在出行前一晚,这位九死一生的极地探险家因心脏病发作,在睡梦中去世。
" o y$ U0 }5 z- |, a# V
# J. r4 X4 P9 z/ [+ I. a( u
+ `& A$ C/ i0 T- H' G; |/ `& l$ `% `: q+ t+ Y
·沙克尔顿
沙克尔顿死后,曾一度被人们遗忘。直到1959年,畅销书《“坚忍号”——沙克尔顿的传奇航行》出版,才让他再次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之后的几十年中,不少作家把沙克尔顿的经历写成书,人们将他塑造成一位完美的领导者和探险英雄。善于给部下“打鸡血”的他,也被哈佛商学院作为领导力案例宣讲。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历史资料重见天日,探险队另一位核心成员,船长沃斯利的领导作用逐渐为人所知。而沙克尔顿在远征早期的刚愎自用,也被视为导致“坚忍号”遇险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并没有损害沙克尔顿传奇探险家的形象。时隔多年后,人们清晰地看到,“坚忍号”的极地探险之旅,能以无人遇难的奇迹结束,靠的不只是沙克尔顿“神话般的领导力”,更是全部船员的通力协作和团队精神。
令人扼腕的是,一生渴望征服南极点的沙克尔顿,最终壮志未酬。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南乔治亚岛上,永恒地面朝着他心驰神往的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