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0 [# s! w- N' M: z2 p5 {8 `
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E2 O1 \: L- R1 c$ p/ P1 X& F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Z" }0 e" ?2 j4 j* v( c! ^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Q S+ o; g! Q+ `
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5 b) C1 d7 a3 _! a5 Y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 l& p ?- w, j. a' V' ~# \/ g步骤1: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w4 T3 L/ F' i4 Y; s; _# l" F* A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4 _" L. E% C" y" B9 s3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 L N8 k' M- f5 }8 S教育专家指出,国人因文化的关系,并不接纳负向的情绪。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 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例如:当我觉得害怕、紧张、担心、嫉妒时,我觉得如何?我可以怎么办?
; @. \/ C @, S* U5 b如此一来,孩子表面上可能没事,但内心那股“气”依然存在,”情绪垃圾”愈积愈多,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x" H7 q" b3 }1 e/ u
不过,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k- G8 F: m) z6 A
步骤2:协助孩子觉察、表达情绪,并厘清原因
G" f" {' f: L7 w$ Q, m: Z* H- O接下来,父母要像一面情绪镜子,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响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E+ Y! u j# j! v! ]! N之后,继续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 ~0 g t1 _# j0 r$ Q/ ^步骤3: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思考解决方案: m0 Q4 W" M" h7 e( C. j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 |) \% m8 R9 i6 M i6 ?四个方法提升情绪力9 F0 ~: O0 c) B3 ]
方法1:身心觉察,换个想法更好. U8 S- a) m. T
孩子的情绪反应,特别容易牵动生理的变化,例如:害羞时容易脸红、紧张时心跳会加速、害怕时会发抖等等。平时多和孩子练习身体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静坐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觉察力,稳定情绪波动。
) `1 d+ n' V3 O$ Q0 a: o方法2:爱与肯定,累积快乐存折
7 {9 b8 w% l. s3 _塞利格曼强调,建构孩子的正向情绪并不是教孩子盲目的乐观,或者否认、避免负面情绪。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温暖热情的家庭气氛、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好事件,都能为孩子架设一张“情绪安全网”。
% i4 m- v$ Z+ {+ y) E0 S* p5 q# z方法3:亲子共读,丰富情绪语汇
. K9 ~7 Y. N; e7 O故 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孩子从故事中辨识不同情绪,了解人们如何处理愤怒、恐惧、快乐及忧伤等不同情绪。藉由读后讨论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导孩子以旁观者的角 度,观察事情的始末,了解书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S7 P: L3 t$ ?1 Z
方法4:身教重于一切
* T$ p7 F6 {1 R% v: Y1 Y良好的典范胜过千言万语。在处理孩子情绪之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3 U% R" A, {- i/ F, Z
6 @: ` X% w0 `$ |2 h% f0 e
! ]0 e# Q" q! v
教育专家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处理情绪时经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孩子一样,但对于孩子的问题却一副道德劝说,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 I7 I. n6 R( _( V% q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益显重要。
, Q9 U9 B0 P3 I ?' S; L% Y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5 K$ E' ^, v- N! X+ B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药,而是汉方药”,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3 M8 Q0 t( S, u8 i0 J" ~* z
' ?/ d% T- |: X7 I
8 x T2 m6 [% _8 ^' c5 N# N5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