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ijames 于 2015-8-31 21:02 编辑
6 @* e4 g( R9 f6 `7 m9 S, M4 \, Z# k
0 B, f8 k8 f d2 b1 l; C﹝﹝﹝; t9 n6 w. a. Z: D a
这莎莉跟《蜗居》里的郭海萍简直一个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最近《蜗居》在华人社区很火,倒不是台词“很黄很暴力”,而是房子的话题同样吸引在美华人。纽约长岛的华人社区,就有不少相似的“蜗居”故事。
$ b/ O" L) Q2 E. A; q, S0 Y 大凡身处美国的华人掉入“蜗居”的圈套,无非三种原因。其一是为子女。住进好学区,子女就可以读好学校。很多吝啬的华人舍得为此一掷千金,甚至砸锅卖铁。其二是为自己。别墅比公寓当然舒坦。实现个性追求,装修自是不能马虎,为此劳心劳力折腾不已。其三是为投资。借着地产兴旺的东风,捞上一票,还可以套点现出来转做其他投资。3 ^3 C9 q. f' ~
朋友莎莉就是个典型,以上三点都被她占全了。
8 x7 D8 i' j6 Z. q7 y 故事的开头是在2005年。那时,次贷危机并没有发生,如果莎莉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就算有刀架在脖子上,她也不会贷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莎莉选择了房屋净值贷款,将原本35万美“刀”的房子评估成50万,再贷了一次。然后,莎莉用套到手的现钱开了家服饰专卖店。% S, s1 Q; a8 w+ a
2006年,美国还是一派盛世光景。这一年,莎莉的女儿要升高中。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莎莉首先想到的是让女儿就读一个好学区。和莎莉抱有同样想法的华人不在少数。举凡纽约长岛的几个好学区,像大颈、曼哈瑟、罗瑟林等学区,华人早已大举“入侵”。1 f; ^/ P) A/ s7 U
莎莉一狠心,把所住房子变卖了,因为急着出手,并没有怎么抬价,只卖了45万。然后,在炙手可热的大颈区买了一栋中国人叫“别墅”的房子。彼时房价如日中天,又加上好学区、好地段,那幢普通的旧房子竟然要了她100万美“刀”,真是刀刀见血。这莎莉跟《蜗居》里的郭海萍简直一个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o/ E' u' Y: w$ I) O 房子是买进了手。在设计师莎莉看来, 这旧房子还得改头换面才能入住。其实简单刷吧刷吧也就对得起观众了,但莎莉实在挑剔。她制定了周密的装修方案,害得老公整天屁颠颠地陪着她上家得宝挑选装修材料。1 m1 |# Q( L* W0 S+ J
旧房子变现的45万,还掉先前的净值贷款和新房的首付,搞完装修后就不够了,莎莉还贴了不少钱。可是她依旧乐观,因为这套房子承载了梦想,包括对女儿的呵护、对品味的追求、对未来的预期。她的所有梦想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房子是不动产,价值会成长,迟早翻番倍增。
. D. E! f- \( f" f1 E 唉,倘若莎莉熟知史上的经济危机,就不会这般盲目了。+ u* `" j& N, X0 J5 u9 B' W4 K4 q
人算不如天算,金融危机还是来了。头一波浪打来,莎莉开在纽约唐人街的服装店便立刻门可罗雀,冷清得让人寒心。这样一来,莎莉肩头压力暴增。美国的房地产税主要用作学区的教育经费,好学区的地税自然就高。莎莉的房子每年光地税就得13000美“刀”,简直要命。这还不包括图书馆的管理费消防员的公摊费用。加上每月必须要支付房子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零零杂杂,合计起来,那数目让人愁白了头……; i" ~; s, D7 }3 c
如今,莎莉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5 T8 ?: z( B% Q: n 纽约
( B8 j: f4 p6 ^1 B$ @0 x 罗慰年
) x* H- b: V, h! O: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