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来如今的默克尔只想享受美好的退休时光,回顾以往,在空闲之余继续为德国的发展助力。
德国政坛风向转变
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对华秉持着积极态度,然而在默克尔下台后,德国的政治风向却突然转变。现任总理朔尔茨曾表示,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是必要的,但我需要与其他两党进行协商。
众所周知,目前德国新政府是多党执政,三党必须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不可否认的是朔尔茨是一个对华积极主义者,但是绿党和自民党却不是,尤其是绿党,多次发布反华言论做出对华错误动作。此前绿党主席兼外长贝尔伯克在G7峰会上就发表过对华错误言论,反华动向异常明确。

4 p4 C0 L2 X' G2022年1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德国新任外长贝尔伯克举行视频会晤。王毅在会晤中表示,我们应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坚持做合作共赢的示范者、中欧关系的引领者、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超越社会制度差异的合作者,不断强化中德关系对话合作的主基调,扩大中德关系互利共赢的基本盘,加强下阶段两国高层交往的政治设计,共同引领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中德建交50周年。

$ p$ I( G. r6 e. G
! @& m& U. |0 f/ [4 a- ` X) c0 N( G贝尔伯克表示,德方致力于同中国发展稳定的伙伴关系,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深化两国各领域交往合作。相关推荐:德国拒绝!他们急了
本文转自:参考消息
据法新社华盛顿1月23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日表示,在德国政府因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而受到批评之际,他“毫不怀疑”德国面对俄罗斯时的决心。
布林肯说:“我可以告诉你们,德国人完全同意我们的担忧。”
布林肯声称:“他们会坚决果断地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形成统一战线。”
美媒发文:德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背离西方阵营”
美国《政治报》网站1月20日发表题为《德国将重心偏离美国》的文章,作者为马修·卡尼奇尼希,全文摘编如下:
有观点认为,在美国“将重心转向”亚洲的背景下,德国不能再完全依赖美国维护安全。十年来,这种想法得到了德国领导人的普遍认可。
乌克兰正在发生的危机表明,现实有利有弊。
“摄像机关闭,语气就会变”
德国的盟友们希望,奥拉夫·朔尔茨领导的执政联盟——其中包括对俄罗斯持批评态度的绿党——能够放弃作为安格拉·默克尔时代特征的对莫斯科的通融政策。近几天的情况表明,这种期望过于乐观了。
最近几周,当华盛顿试图结成反对俄罗斯恐吓的西方联合阵线时,德国明显置身事外。在重大能源和商业利益以及夹杂着旧式反美情绪的政治风气的共同影响下,德国背离了西方阵营。
从表面上看,柏林在乌克兰问题上绝对不算袖手旁观。朔尔茨20日强调,德国致力于保证乌克兰领土完整。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谈到俄陈兵边境时说:“很难不把这视为威胁。”
但当摄像机关闭时,德国的语气就会发生变化。在英国极力向乌克兰人提供坦克、火箭炮和其他武器时,德国甚至拒绝提供步枪。
德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欧洲盟友携手帮助乌克兰准备应对攻击,而是设法安抚俄罗斯,不愿采取西方最强有力的一些威慑手段。
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是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管道,正在等待最后的监管批准。虽然朔尔茨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必须讨论”叫停该项目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承诺要这样做。
; ^6 J0 E, U& H6 @6 Z3 r
% ]- ~0 @- P0 ^5 l$ H8 d) P
▲1月2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左)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参加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路透)
特朗普给德国留下伤痕
那么,柏林有什么计划?德国对于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大创意是重启一个被称为“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外交进程。该会谈包括德国、法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美国。那次会谈产生了所谓的明斯克协议,但未能阻止乌克兰东部的战事。
外界经常认为,“管道政治”和许多德国精英对俄罗斯抱有的亲切感是柏林坚决拒绝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立场的原因。这些因素很重要,但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德国越来越不认为自身利益与美国和更广泛的跨大西洋联盟的利益一致。
事实上,德国与美国渐行渐远反映了一种更深层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伊拉克战争,此后断断续续,最大的变化出现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特朗普经常奚落德国,指责德国没有在北约尽到本分,而是试图更广泛地占美国的便宜。他的话给德国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虽然特朗普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没有这个欧洲最重要国家的积极参与,北约的运转也不会如此顺利。仅仅德国的地理位置就使其成为北约的关键成员。
因此,为了修复损伤,拜登总统把拉拢德国作为早期的重点。他取消了特朗普从德国撤出几乎所有美军的计划,邀请时任总理默克尔到白宫做客,还放弃了对北溪二线的制裁。
对于是否会坚持北约为其成员国确定的防务开支目标,德国的新执政联盟一直含糊其辞,而德国已经多年未能达到这些目标。新政府向华盛顿作出的唯一真正让步是承诺更换该国老化的核轰炸机机群,而且此举大概更符合德国而非美国的利益。美国“身后一个人都没有”
多年研究跨大西洋关系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客座研究员布鲁斯·斯托克斯最近就北约的状态进行了50多次访谈,其中包括与德国人的一些访谈。结果显示,澳英美联盟和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引发的争端仍在破坏两国关系。柏林的一位受访者对斯托克斯说:“围绕‘将重心转向亚洲’产生的焦虑、怀疑和悲观在欧洲各地都很普遍。大家担心这会导致跨大西洋脱钩。”
在街头巷尾,这一进程似乎已经开始。无论是越南战争、冷战期间有关核导弹部署的辩论,还是美国的反恐战争,在关系紧张的时候,在这些话题上的反美情绪总是高涨的。过去,美国在德国的政治领域和大众中间总是有着坚定的捍卫者。如今,这样的声音少多了。
这应该令华盛顿感到担忧。尽管口口声声说要把重点放在中国身上,但以德国为支点的欧洲对美国的持续繁荣仍然至关重要。
当前总统奥巴马2009年首次阐明美国将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时,他认为在欧洲大陆,德国会是美国背后的支持者。
如果他现在回头看,会发现(美国)身后一个人都没有。
: K4 j4 q* t+ \/ p7 @3 D" \2 ~) }
5 V: a6 G6 `% R0 x- b ^. P$ d. o" T: i* A2 ]0 H) a
/ a. l. {' H! Z% s-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