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老兵 过完93岁生日“归队”) 晚年李高山在南京老城墙前留影。家属供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老兵 过完93岁生日“归队” D5 F- B0 n) ]$ k9 d5 N9 }9 L
姓名:李高山
) @' l! [% w; \性别:男
+ q% k# z$ h2 ~/ Q2 O" a' ]$ R1 f终年:93岁
$ P1 _& K% V H去世时间:2018年2月25日
$ T# ~! F% t/ V' A8 L9 j# ]0 j6 O去世原因:病故
( T1 g/ W* }# l* D身份:亲历南京保卫战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4 x0 A# s3 `8 H* _6 R; w" d/ d
2017年12月9日,南京市档案馆内,一场诵读“抗战家书”的主题活动正在举行。讲台上,一名身穿绿军装,满头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面朝现场来宾,缓缓抬起右手,敬礼。此时,台下掌声雷动,目睹这一幕,不少人红了眼眶。
7 N M# E# r) s$ e8 I1 n) M这是李高山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生于1925年的李高山,原籍广东茂名,曾为粤军一五四师三营三连勤务兵,参与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中,李高山两次从日军枪口下逃生。此后数十年,作为日军侵华见证者和南京大屠杀亲历者,李高山多次公开宣讲亲身经历,“我做证人最有说服力。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j5 m$ I% I- w# H$ |! X. K2 S5 \2018年2月25日下午6时38分,李高山因病在南京家中离世,享年93岁。至此,最后一名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归队”。
$ V: P; b$ U% t y! Q# B& C去世前“眼泪止不住地流”: G# k0 X5 @' Z: s+ ^8 o% c
2018年1月19日,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一处老式居民楼里,93岁的李高山摔了一跤。
; y' {0 p5 M0 u0 Q1 t8 a: v# j4 r& X李高山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5个子女相继成家、搬走后,老伴成了身边仅有能说上话的人。2015年,相伴66年的老伴撒手离世,当年2月份,脑中风又侵袭了李高山的思维系统。4 y7 N+ ^$ C% s* t* W* V
在儿子李真铭的记忆中,父亲很少说话,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妈妈去世后,爸爸基本不出门,记忆也逐渐产生错乱。”7 Q6 L; ?# O1 f5 m, `9 F
生命的最后几年,李高山把自己关在家中。除了每天练一会儿“气功”之外,他一遍遍地看报纸、电视,《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李高山每天必看,期期不落。他自己做饭、煲汤,做一手道地的淮扬菜。子女们来探望时,李高山总要亲自下厨,炒上两个菜。- u' ~9 l- f t& s
在南京生活了80年,李高山的身上,已经没有多少故乡的印记,他饮食清淡,说话带江南口音,饭前喜欢喝“碧螺春”,每天三顿,活脱脱一个“老南京”。
$ s6 c4 b; o* C a$ J1925年2月24日,李高山出生于广东茂名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境困难,李高山很小时,姐姐就被卖做童养媳。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李高山成为孤儿。村中一户人家被“抽丁”,生计无着的李高山,便顶替了参军名额,被编入粤军一五四师三营三连,担任勤务兵。
+ c/ f+ H) ~) E. |7 y这一年,李高山12岁。自此,李高山跟着部队从南到北,最后落脚南京。南京市区一栋旧公房,成了李高山大半辈子的栖息地。
J% _% M7 K. l0 O; f" Y+ N) i9 k: t, g摔倒后的当天,李高山就被子女送到江苏省中医院抢救,并很快转到重症监护室。前后1个月的治疗,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医生建议出院护理。
8 m4 s& E/ k$ e: n对于年事已高的李高山,这次摔倒是毁灭性的。盆骨的骨折和肺部感染,引发呼吸道和心脏功能衰竭。2018年2月25日下午6时38分,李高山在家中停止呼吸。* i3 S2 i7 R( z2 {' E* [0 s
李真铭记得,父亲去世前,将一家人叫到床前。此时,李高山已经无法出声,但是“眼泪止不住地流”。李真铭觉得,父亲一定想起了那些死在南京城内的同乡、战友,“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东西。”' b2 n* Y7 U- M) ~6 o
日军枪口下两次死里逃生; D* {. ^( v9 S0 o1 N) y. p) A4 S
李高山曾经两次从日军的枪口下逃生。尸体、瓦砾,时常在梦魇中出现。终其一生,李高山没有走出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
& @) S) v- r# z2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李高山所在部队,奉命到上海接防。由于铁轨被炸毁,李高山与战友一道,从苏州步行至上海。赶到上海后,战斗已经结束,第一五四师与原驻上海的部队一起,沿着铁路线,向南京方向撤退。 F* n* Y/ A7 V3 ~7 D" N
201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高山用“屈辱”形容这段行军之路,“从上海到南京,(被日军)追着,走一路打一路,没法还手。”* k5 A5 `& g7 r$ z, }
李高山到达南京时,已经是12月12日。侵华日军步步紧逼,由东向西进入南京城。次日,南京沦陷。12月13日城陷当天,李高山所部在南京下关江边,被日军缴械。" B u; m+ a; w' k
徒步行军,疲劳奔波,缴械后的第一五四师,成为日军的“肉靶”。77年后,12月13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的国家公祭日。: f( { \8 d4 s9 {& @
那时的李高山,与数百名战友一道,被日军反绑手臂,押到八字山公馆一栋洋房内,“一个挨一个站在房子里”。到晚九点钟左右,日军突然用机枪从窗口向房内扫射,“大部分人被当场打死。我被战友挡在身后,幸免于难。”李高山曾自述。
' I, c' g5 _( X- G! ^ }这是李高山的第一次死里逃生。十多名未被屠杀的战友,奋力从二楼阳台跳下逃生。有人腿被摔断,随后被赶来的日军杀害。李高山与另外五人趁着夜色,翻到一栋楼房的屋顶。由于担心被发现,六个人在屋顶躲了五天五夜,滴水未进。最终,住在对面楼房的日军发现了他们,六个人被从屋顶带下,押到一处水塘前,排成一列。“绑了一天不给吃,小便要鞠躬,不让互相说话,都绑起来。”之后,枪声响起,五个人相继倒下。/ d# L$ o6 `1 e5 U3 G* C
李真铭说,父亲生前多次提起这一幕,“每次都红了眼眶,然后哽咽。”李高山告诉儿子,集体屠杀地后面有一条小道,“我排最后一个,打第一个我就跑了,那个地方有一个转弯,日本兵没有追。”
$ d. p/ ^) u3 V4 y$ r) {8 x这一幕,日后被改编进影片《南京!南京!》中,时年13岁的李高山,成为电影中“小豆子”的原型人物之一。1 G# l, E9 l" V6 B: ]+ h: \
这是李高山的第二次亡命之旅,他没有成为罹难的三十万分之一。此时的南京城内,早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这一天,南京大屠杀的死亡大幕,正在拉开。
O5 ^ y+ E5 ^4 }6 r2 K- x( m, u$ M* T最后“归队”的抗战老兵
: O9 D C% c! P+ V% `2 y一起从广东北上抗日的同乡,几乎全部死于大屠杀中,晚年的李高山,时常对着儿子李真铭垂泪。$ A8 ~7 e0 O* I- l2 ^
浑身是血的李高山,被南京城内的一户家庭收留。换下军装后,李高山进入位于宁海路的难民营。此后,李高山被一户周姓人家收为养子,跟着养父母一道做面点师傅。1954年,李高山进入南京粮油食品厂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
9 {4 F) l. J' K% c# r9 r* t在南京安定下来后,李高山多次向广东老家写信,希望得到姐姐的消息。由于地址记不清,家书往往又被退回。最终,在一位邮递员的帮助下,李高山得以与姐姐恢复通信。1985年,离家近50年之后,李高山姐弟在茂名老家团聚。按照李真铭的说法,姐弟两人“已经互相听不懂对方的口音”。
7 J; u% r1 e: A; y! V退休后,李高山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时常赴各地宣讲。1996年起,他多次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日军暴行,“平民的尸体堆到一米多高,日本兵将手榴弹扔进尸堆,看着被炸飞的残肢哈哈大笑。”
' n8 u& W% L9 W$ `2 \* O3 R
6 @& }( b$ J$ W 7 X, r1 ^. h R- K
2000年12月,一位日本青年听完李高山的宣讲之后,径直下跪,“这不仅是为了当年的行为赔罪,也是为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不知情而请罪。”
( [; v1 Q3 d$ D. ^8 i& `$ }/ M- c“我很遗憾我们当时没能打好这场保卫战。”面对镜头,李高山时常表现出愧疚。当年的战友,已经相继凋零。南京市公安局统计,至2014年,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中,程云和骆中洋相继去世,李高山成为最后一名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在宁老兵。
$ g' _4 m1 n r( r; ?5 m. ~3 M) W93周岁生日的第二天,李高山“归队”。
* Z/ A6 l! I l7 v3 h4 f2 @“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要和平,不要战争。”% `* E, u# L$ y0 G; x0 P, d
9 |$ ]% t: Y! ^& [, z8 I( |
! ~* A/ {0 g4 q# E0 e1 @% \ |